導讀:幼兒科學教育論文10000字怎么寫?幼兒科學教育論文,研究的是怎么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幼兒、科學課程等問題。在幼兒的教育中,除了德育,科學教育也比較重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是幼兒教學中必要的一點。小編在下面提供兩篇幼兒科學教育論文10000字,希望對寫這方面論文的朋友有所幫助。
幼兒科學教育論文10000字(一):幼兒科學教育初探
關鍵詞:中國近代;幼兒科學教育;科學課程
摘要:我國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經歷了從復制國外模式到走向本土化、科學化的流變過程,形成了由移植到融合本土的課程體系、為強國而育才的課程目標、與生活相聯系的課程內容、以觀察為主的課程形式等特點。通過對這一流變過程的考察,可以得到“一個中心,兩種途徑,三個對象”的啟示,即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應以兒童為中心;吸收外來精髓應與自身相結合,傳承優點時要學會創新;從家長、教師和幼兒園管理階層的角度促進幼兒科學教育的發展。
中國幼兒科學教育的萌發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近代之前的幼兒科學啟蒙是一種源于生活,觀察自然現象的經驗積累和先輩們世代自然經驗的口授相傳,具有原始性和經驗性的特點,并不具備“科學教育”的大部分特征,更談不上“科學教育課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近代幼兒教育并非是傳統的育兒模式與中國歷史演變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其創生更多的是受“西學東漸”和西方學前教育思潮的影響。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是伴隨著學前教育的誕生逐漸發展起來的。本文中提到的中國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主要是指清末至民國時期幼兒科學教育課程。
一、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歷程
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近代幼兒教育有了明顯的進展,不但專門設立了進行幼兒教育的機構,而且科學啟蒙教育也不斷滲透和融入其中。我國最早設立專門幼兒教育機構的時間是19世紀80年代,當時外國教會在中國沿海地區興辦了一些被稱作“小孩察物學堂”的幼兒教育機構[1]25,希望孩童在未讀書之前,就要學會“察物”,使其目所能見,手所能撫,耳所能聞之物都能記其名字,識其造法、用法。從幼兒教育機構的名稱來看,已經開始注意培養幼兒觀察物品的啟蒙科學素養。該時期的幼教機構雖隨著外國傳教士的創辦而增多,但教會創設這些幼教機構的真實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中國的幼童,而是為了傳播宗教,掩蓋其文化侵略的陰謀。
清政府在1901年8月頒發的諭詔中對各州縣下達“多設蒙養院”的命令,并于1903年頒行癸卯學制(也稱《奏定學堂章程》),將蒙養院教育納為國家基礎教育中的一部分。通過這些措施,清政府逐步落實完善新政策中提及的“興學育才”等內容。此時的幼教機構才算是正式得到政府重視,成為整個學制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此,多地開始興辦幼兒教育機構,包括湖北、湖南、上海、江蘇等地。其中,1903年9月湖北巡撫端方在武漢閱馬場創辦的湖北武昌幼稚園“是為我國設立幼稚園之始”[2]1306,該幼稚園在1904年被正式命名為湖北武昌蒙養院。同時期影響較大的蒙養院還有:1903年創辦的京師第一蒙養院、1904年創辦的上海公立幼稚舍、1905年嚴修創辦的天津嚴氏蒙養院和1905年創辦的湖南蒙養院等。幼教機構在中國的創生拉開了中國幼兒教育的序幕。
(一)清末: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肇始
清朝末年,中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思想主要受教會宗教課程體系和日本幼兒課程教育體系的影響。前者是由于最早在中國創辦幼教機構的是西方的教會,其課程的設置不可避免受控于教會的宗教傳播思想;后者的影響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派留學生到日本學習、二是派代表團赴日考察、三是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到日本的維新志士的宣傳和提倡。[3]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受清同治年間京師同文館中“格致”科設置的影響,我國幼兒教育機構也開始設置專門的“自然”課程,科學知識逐漸滲入到我國傳統的儒家教育體系當中。
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標志我國正式確立了獨立的學前教育體制。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又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學前教育的法規《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簡稱《章程》),[4]對蒙養院的保育教導要旨及相關條目進行了定義,具體闡述了課程目標、教學方法等相關內容。在這部法規里雖沒有設立專門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但在“手技”這一課程條目中寫有“蒙養院附近之庭院內,播草木花卉之種于地,灌溉以水與肥料,使觀察其自然發生以至開花、結實等各種形象。諸如此類,要在引導學前兒童手眼、使之習用于有用之處,為心之意興開發之資”[5]15;而另一課程“談話”是指選擇幼兒容易理解的、對其有益處及有趣味的事,比如常見的“天然物”及“人工物”與幼兒談話,以啟發與培養其“見物留心之思路”,即幼兒的觀察力。[6]14這說明我國第一部“幼兒教育的章程”就已經開始注意對幼兒進行自然科學的啟蒙教育。當時,各地在執行《章程》的同時,依據自身辦園特點,都適當地增添了一些科學教育的內容。比如,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的辦學宗旨中就提到“幼稚園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設,專輔小兒自然智能,開導事理,涵養德性,以備小學堂之基礎為宗旨”[7]386;在湖南公署蒙養院規定的教學內容中就包含了數方、手技等與科學教育相關的內容;《上海公立幼稚舍章程》規定幼稚舍學科(課程)分“談話、手工、識字、圖畫、游戲、唱歌”[8]13,其中“談話”課程包括幼兒了解初淺的生活、自然常識及做人的道理。當然,因受重文輕理的教育傳統影響,當時的幼兒教育更為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倫理道德的灌輸,而對科學自然知識相對較為輕視,比如從當時上海公立幼稚舍的課程單來看,識字、習字、溫字占的比重較大,而包含科學教育意蘊的“談話”課程比重很小。但總體來看,幼兒科學教育課程在清末的幼兒教育機構中已初見萌芽,雖未得到專門的重視與發展,但在章程中已經有所體現,這為后來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民國時期: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
民國時期是我國幼兒教育的一個過渡時期,是由傳統的封建教育過渡到崇尚科學、民主自由的轉折期,也是中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分割線。幼兒教育在民國時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與發展,幼兒科學教育課程在“民主”與“科學”大旗的指導下更是不斷地滋生繁衍。
清末民初是我國幼兒園課程十分混亂的一個時期,它受各種形式課程的影響,其課程設置復雜多樣,不僅有教會創設的宗教課程,日本式課程,也有福祿貝爾(FriedrichWilhelmAugustFrobel,1782-1852)、蒙臺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的試驗型課程,并且以兒童為中心的美國式經驗型課程也開始逐漸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歐美出現了一股反傳統教育思潮,在美國被稱之為“進步教育”。受美國進步主義思潮和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我國的幼兒教育改革由原先的學習日本轉向了學習美國。當時幾乎所有的幼稚園都處于照搬、照抄外國模式的階段。外來課程思想的介入是民國時期課程變革的基本特征,為了改變這種混亂且不適合中國本土的幼兒教育模式,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教育家不斷進行探索實踐,希望幼兒園課程能夠朝中國化方向發展。
民國時期的課程教育改革逐漸改變了原先復制粘貼式地引用國外的課程教育體系模式,通過不斷地優化與完善,使其朝著中國化與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梢哉f在民國時期,幼兒科學教育課程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該時期,幼兒教育秉持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新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進行課程體系的初建,該時期的課程強調幼兒知識的實用性和對兒童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培養。[7]226依據教育宗旨的表征,實利主義教育目標已蘊含了科學技術教育的內涵。當時的先進人士也提出了“支那教育對于文字哲理倫理之訓練實有最高之價值……惟關于具體與實際的問題,須試驗方法及歸納推理之智識者,彼即茫然失智耳”。[9]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傳播,一些囊括科學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也在各幼兒園中展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廈門集美幼稚園、南京鼓樓幼稚園、南京高等師范附小幼稚園等。以南京高等師范附小幼稚園為例,該校建校伊始被命名為“杜威院”,從名稱可看出當時的幼稚教育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薛鐘泰在1920年發表的《南京高等師范附屬小學校的幼稚園》一文中就對其課程體系做了一個系統的介紹,其中很多地方都蘊含了科學教育的內容。在課程的宗旨方面,一是使兒童漸漸習慣于社會生活,二是練習兒童建設的本能和自發活動,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幼兒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的重要關系。在課程的材料方面,主張來源于自然界生活和社會生活,比如“拿生活的全體做主”。課程內容活動項目有談話、游戲、手工、音樂四節,“涵蓋的內容包括:音樂修身、社會生活、自然研究、工藝美術、體育衛生、國語文學、數量常識等七個方面”。[10]265-273除南京高等師范附小幼稚園外,在當時興辦的其它幼稚園中,主要課程都有包含科學教育的內容,這也更進一步佐證了當時人們迫切改革不切實際的道德禮儀教育,追求實施真正具有實踐指導的教育,即科學教育。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對當時中國幼稚園課程抄襲國外課程的現象表示強烈的不滿,他曾指出:“今日抄襲日本,明日抄襲美國,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來?!盵11]110他堅持做中國式的幼稚教育,對幼稚園課程的設計提出了三條標準:“凡是兒童能夠學的東西就有可能作為幼稚園的教材;凡教材須以兒童經驗為依據;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的,就可取為教材?!盵11]112-1141923年,陳鶴琴開始對幼兒課程中國化進行探索研究,他將自家客廳作為實驗場所,并命名為南京鼓樓幼稚園。在實踐教學中,他將幼兒每天接觸的環境分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就是各種動植物的現象,社會環境就是個人、家庭、集體、市廛(指店鋪集中的市區)等類的交往?;诖?,他認為幼兒的課程應該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在課程設計上,教師通常會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事或物進行相應活動的設計與拓展。1924年,陳鶴琴先生在《現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中提出“我們的主張,幼稚園之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因此,自然課程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在他的暫行課程中出現。此后,在我國學前兒童教育體系中,“自然”便寓意兒童科學位列其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也得到一定的重視。
我國另一位著名幼兒教育家張雪門對當時幼稚教育課程的狀況進行了剖析。張雪門認為,在抄襲日本課程的時期,形式上有所復制,但內容上仍保留了封建教育的劣根性;在學習歐美課程時,教材與方法等雖注入了科學性和先進性,但又忽略了民族性。所以幼兒教育課程朝著中國化與科學化方向的改革勢在必行。他擬定了改造幼稚教育的四項目標:“鏟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喚起我民族的自信心;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鍛煉我民族為爭中華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作奮斗之決心與實力?!盵12]64秉持中國化與科學化的信念,張雪門提倡行為課程,他認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13]1218在實踐的過程中,他認為“兒童的經驗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1)接觸自然物和自然現象而得到的;(2)接觸人事界而得到的;(3)和人類智慧所產生的文化相接觸而得來的;所以課程的來源,逃不出上述三種環境”。[13]129他主張幼兒通過實踐與接觸而掌握經驗,為幼兒創設掌握經驗的環境,其思想與科學教育的主張不謀而合。
1927年至新中國成立前是中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該時期在諸多優秀教育家的推動下,將外來教育課程體系與我國實際相結合,使得學前教育課程改革朝著中國化與科學化不斷前行。其中,對幼兒科學教育課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1932年頒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其課程范圍包括音樂、故事和兒歌、游戲、社會和自然、工作、靜息、餐點等7項內容,并正式規定了有關科學教育的課程,這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均有體現。
因《幼稚園課程標準》的確立,一些關于學前幼兒科學教育的教材、讀物等也開始紛紛出現。如雷震清先生編寫的《幼稚園自然課程及其教學要點》《幼稚園的自然》,以及幼兒課本《民國幼稚園老課本》等。其中,《幼稚園的自然》是我國第一部供教師使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書籍。該書分四章。第一章是介紹幼稚園的自然,包含了對自然的界定以及結合課程標準進行自然的選擇;第二章介紹了哪些對象可以成為對幼兒進行自然教育的教材,并講解了如何對這些教材進行處理;第三章介紹了在進行自然教學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及注意事項;第四章對幼兒園各個區域進行了不同的介紹,這些區域大多關乎自然生物等。該書為幼兒教師進行科學教育提供了一個相對系統的教學指引?!睹駠字蓤@老課本》是當時幼兒使用的課本之一,其中也有許多內容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比如《田里的棉》中“田里的棉,有的已經結果。不久,便要成熟了”、《濕衣服不能穿》中“濕衣服,不能穿。穿了濕衣要生病”、《霜的來歷》中“接近地面的水汽,碰到極冷的東西,就結成霜”等等,這些都是關乎生活衛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科學教育內容?!坝扔龓煛?,若要培養幼兒,必須先培養幼師。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的《師范教育令》中便要求在女子師范學校附設“保姆講習所”,這其中顯現出幼師專業的規范化——不再僅是經驗式地看護孩子,更需要科學地對孩童進行教與養。在192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倡導科學教育思想的陶行知和陳鶴琴提出開設幼稚師范和在普通師范中設幼師科的主張,這也意味著科學教育已經滲透到幼師的培養之中,也為幼兒接受科學教育提供了輔助條件。
該時期更是涌現出一大批提倡幼兒科學教育的優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幼兒的發展教育,在1926年《創建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中,他指出了中國幼稚教育的三大弊?。和鈬?、花錢病和富貴病,并明確提出要建立中國的、平民的、省錢的幼稚園。陶先生主張生活教育,認為教學內容應該貼近生活,他用“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構思了中國幼兒教育課程的新體系。在科學教育方面,他認為有了“科學的小孩子”自然能產生“科學的中國”,他秉持“科教救國”的思想,曾在上海開辦了自然學園、兒童科學通訊學校,還編制了《兒童科學叢書》,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仍S多關乎科學教育的口號。陳鶴琴先生在幼兒科學教育方面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其幼兒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論中最豐富最科學的部分。受“五四”運動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熏陶,陳鶴琴提出要使兒童教育科學化、民主化。他在教育方法上極其重視科學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主張兒童到社會和大自然中親身體驗,感受大自然的奧妙無窮,注重科學教育。此外,張雪門、張宗麟、雷震清等近代教育家都提倡幼兒科學教育思想。正是這些懷有幼兒科學教育思想的優秀人士的推動,才使得我國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特點
(一)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體系:由移植到融合本土
清末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復制了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這與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具有密切關系。在不斷挨打與失敗的教訓中,國人開始審視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并不斷尋求救國脫困的教育體制。由于當時日本地理位置以及國情與中國相近,且是世界上強勢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日本的教育體制便成了中國所尋求的對象。清政府頒定的《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癸卯學制)便是復制日本的《幼稚園保育及設備規定》。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伴隨著民主與科學的號召,一大批歐美關于學前教育的思想被引入國內,這些幼兒教育思想與清末的課程教育相融合,形成了偏西式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張宗麟在《調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中對當時中國的幼稚教育狀況深有感慨:“一切設備教法抄襲西洋成法?!敝?0世紀20、30年代,西方關于學前教育的先進思想,包括西方應用科學與實驗方法,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幼兒教育思想傳入中國,引起了國內先進的教育學者對幼兒教育課程體系宗教化、偏西化以及非科學化的重新審視,開始大力進行課程改革,并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使其朝著中國化與科學化發展。
(二)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目標:為強國而育才
甲午戰爭戰敗之后,清政府頒布的癸卯學制幾乎是完全復制日本的《幼稚園保育及設備規定》,課程中的大部分內容體現了“忠君愛國、忠孝節義之事”[8]13,清政府希望重走日本的教育強國之路,所以當時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清政府自身的封建統治。民國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民主與科學成為時代的主要思想,統治階級要求教育須順應時代要求,此時,陳鶴琴、張雪門等一批進步主義教育家所倡導的幼稚教育中國化、科學化與時代的主題以及統治階級的號召恰相吻合,得到了大力推廣。所以,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目標是為強國而培養人才。近代中國一直處于落后的地位,究其原因還是國力太弱。國之根本便是人才。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嚴重缺少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才。所以,當時幼兒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課程中囊括了理化博物等科學教育課程,其出發點是為了振興中華、提升國力。但也存在未將幼兒作為課程目標發展的主體、未能完全從兒童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等缺陷。
(三)幼兒科學教育課程內容:與生活相聯系
近代以來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內容大抵以兒童生活為中心,與生活相聯系。杜威的實用主義對當時的幼兒教育改革影響深遠,他所倡導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一條“教育即生活”,這讓當時的教育家深刻領會到生活是幼兒課程的來源,紛紛從生活出發。比如陳鶴琴與其學生張宗麟在南京鼓樓幼稚園中開展教學,就是從生活中發現素材、設計課程;張雪門在對課程的取材方面也提出了“課程是適應兒童生長的有價值的材料,而生長有因時因地的差異,應區別對待,因此課程的內容應來源于兒童的現實生活”。[14]他在《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中羅列的課程標準,第一條便是“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因為幼兒正處于具有強烈好奇心的時期,對生活中各種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且幼兒的年齡特點“注定了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形象的”。[15]15近代以來,幼兒教育硬件條件較為落后,為兒童創設一些情境較為困難,考慮到兒童感性認識的特征,所以將科學教育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系,既能提高幼兒對生活的興趣,又能事半功倍地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科學教育,這對幼兒以后能更好地生活有積極的意義。
(四)幼兒科學教育課程形式:以觀察為主
觀察是進行探究活動的第一步,近代科學教育課程的設置已經開始逐步走向科學探究的軌道。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強調要讓兒童多操作,多實踐,在實踐中發現知識;張雪門提出了“做學教合一”的方法,闡述了幼稚園教育的原則,他認為幼稚教育的關鍵便是行動;陳鶴琴強調“做中學”,注重兒童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但是,鑒于當時的教育條件,很多的科學教育活動開展還是相當困難,觀察便成為了踐行實踐的第一個關鍵詞。比如陳鶴琴創設的學前教育科學課程中,主要內容囊括了對植物的培養、對動物的飼養等,其目的還是希望通過觀察進行知識的積累。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形式主要是讓兒童對各種事物進行觀察,觀察植物、小動物、天氣等等。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利用幼兒這些特征,引導他們對各種事物進行觀察是培養他們科學素養的第一步。受當時條件影響,雖然形式還比較單一,但能將幼兒的課程形式從以前的識字教育升華到引導其進行觀察式的教育,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三、啟示與思考
歷史總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任何時期的輝煌與成就都是通過不斷總結革新前人經驗而成。以史為鑒,我們會獲取珍貴的經驗財富;以史為鑒,我們會創新而行。筆者認為通過研析近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流變,對我們現代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設置帶來的啟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整合。宏觀方面可以歸結為“一個中心,兩種途徑”;微觀方面從實際情況出發,可以歸結為“三個對象”。
受杜威“兒童中心論”教育思想的影響,“一個中心”是指任何時期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都要以幼兒為中心。兒童是科學教育的中心,任何教育都不能偏離以發展兒童為核心的目標,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尊重兒童的個體性與差異性,教育的目標旨在發展每一個兒童。在內容層面上,將幼兒的科學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幼兒的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的知識科學化已經成了目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只有將科學教育融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切身體會,才能有效進行科學教育。在環境層面上,開放幼兒教育的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固有模式的科學教育早已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幼兒的發展需要更廣闊的空間。這里的開放不僅是對空間的開放,還包括時間、教材、內容、形式等的開放。在價值層面上,幼兒的科學教育要樹立為幼兒建立終身教育良好開端的價值觀。幼兒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始,幼兒階段科學素養的形成,科學方法與能力的掌握對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兩種途徑”是指“引外而融內”和“承優而創新”這兩對基本關系。所謂“引外而融內”,是指在引用外來優質事物的同時,要注重將其與本土屬性融合。任何事物都不能作為一個單獨的事物進行發展,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也不例外。在進行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我們現有的課程體系,應放眼世界,積極學習、深入研究他國優質的課程體系?;仡櫄v史,我國最早的幼兒課程體系的建立就是從借鑒別國開始,所以,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更要對其他國家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有深入的研究與掌握。引用外來經驗并不等于復制粘貼,我們還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本質的分析,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論證,最終還是要制定出最適合本身發展的體系模式。在向別國借鑒經驗的過程中,以陳鶴琴先生為代表的當時先進人士就有著深刻的思考與認識,他曾說:“這并不是說美國化的東西是不應當用的,而是因為兩下國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應當完全模仿的,盡管在他們美國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國采用起來到底有許多不妥當的地方。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境均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良的?!盵14]一味模仿抄襲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如果要尋求真正的發展,必須通過實踐來探索出一條新的本土化道路?!俺袃灦鴦撔隆?,顧名思義,即繼承精華的同時又要有所創新。我們常常陷入歷史與現實的爭議之中,其實二者是辯證而統一的。沒有歷史的經驗,何來今日之創新,經驗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經驗的升華。只有通過不斷地經驗與創新才會生成新的經驗與創新,這也正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也許,從現在的視角看近代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會覺得存在很多問題,但不同時代的成果是不同時代造就出來的精華,我們雖不能一味繼承,但對于其中的精髓我們還是要加以提煉。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是不斷運動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也需要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我們需要結合事物發展的特征不斷地審視現有的體系,然后進行創新,使得幼兒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完善與優化。
“三個對象”指的是幼兒家長、幼兒教師與幼兒園管理階層。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歷史過程表明,已經實現了將幼兒從家長手上交給學校進行專業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對幼兒的教育也進行了托付。傳統的幼兒教育暴露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沒有充分發揮家長與教師的功效,只有這二者都對各自的角色進行優化調整,才能保證幼兒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幼兒除了在幼兒園的時間,大部分是與家長在一起,在這個時間內,家長要善于做好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工作??茖W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幼兒園中,更應該滲透于生活的點滴,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各種小事例和小經驗帶領幼兒進入情境,從而培養幼兒觀察、探索與發現的能力,提升他們對生活的熱情。生活經驗的點滴積累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還能使幼兒今后能夠更好地生活。其次,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與教師素養對幼兒科學教育的水平起到了很大影響。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是中專畢業,中等師范類的學校在設置和規格上類似于中學,對幼兒教師的培養模式相對守舊,幾乎沒有設置專門的自然科學課程,這也造成了幼師在科學知識這一塊的欠缺,所以幼兒教師在日常學習提升之余,應該注重相關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更要善于將生活中的情境與科學知識聯系起來,只有自身先建立起科學核心素養,才能在學習中培育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善于把幼兒帶入各種科學情境中,引導幼兒進行各項探究與發現,正確解釋幼兒的一些疑問,陪同幼兒一起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良師益友。幼師在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方面,視線應該更加長遠,綜合考慮,覆蓋面更廣,致力于幼兒終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在科學課程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應該更貼近生活,讓幼兒用自己的雙手去“做”科學,去感觸科學??茖W源于生活,科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人更好地生活。最后是幼兒園管理階層。一條成功的道路需要一個明智的掌舵人,幼兒園管理階層的各項方針與條例都直接決定著幼兒科學教育的成功與否。在幼兒科學教育這塊,幼兒管理階層應拓展視野,積極學習有成功科學教學經驗的幼兒園,在政策方針上形成一套科學的園本化的理論體系,在硬件軟件資源方面為幼兒與教師提供科學的資源環境,在教師培訓方面更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只有在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國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才能得到強有力的發展,才能真正為幼兒的科學教育發展開拓出一條寬闊的大道。
幼兒科學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試析幼兒科學教育的開展策略
【摘要】兒童成長發展中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周圍的世界。研究表明,兒童會在頭腦中對“事物是這樣的”形成表象認識,這些表象認知對于形成一系列的能力,如言語、社會交往、理解社會角色、分類和計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兒童對于學習已經具有一般的觀察方式,即積極的、經驗性的、開放的探索。這使得科學在兒童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學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中,連貫的、有順序的科學活動成為一體化課程的核心,因為它定位于兒童所熟悉的、對他們有意義的、表層的生活內容。
【關鍵詞】學前教育科學教育幼兒教育
創新是人類社會延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要靠科技創新。幼兒園科學活動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實施創造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努力探索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我們的做法是提供多種機會,嘗試以幼兒科學探索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即通過幼兒的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萌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一、分領域的教育活動統整
分領域活動的統整,不同于傳統的分科教育活動,而是以幼兒科學素養為目標,突出幼兒主動探究的學習特點,借助不同領域的活動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來完成科學領域的教育任務。
1.利用藝術形式來豐富科學教育
李政道先生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楊振寧先生也認為,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通過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教育形式和手段有機整合到科學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在自己探索尋求不同的答案的同時,把所思所想進行藝術表達,催發幼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例如,在“玩紙”的科藝活動中,讓幼兒可以通過分組用粘、折、團、撕等,進行紙的造型藝術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紙的認識,還能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性。
2.利用語言和數學技能推動科學教育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科學教育活動不但要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更要促進思維的發展。如在“有趣的葉子”的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描述收集到的葉子。幼兒通過觀察用語言表達所觀察的樹葉。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用語言說說春天的樹葉、夏天的樹葉、秋天的樹葉和冬天的樹葉是什么樣子的,讓他們直接感受季節的變化,同時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是科學活動的思維的方式,科學與數學具有天然的聯系,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時,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推動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
3.滲透多種價值觀的教育
科學教育活動本身蘊涵著多種有價值的教育因素,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創設特定的情景,應使幼兒在理解事物的特性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廢物利用的制作活動中,可滲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使幼兒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學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的開展
科學啟蒙項目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合適的發展性,對所有的學前兒童都很適合。留在科學啟蒙項目實驗班超過一年的兒童——這一年對兒童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在其后的時間里都能不斷地發展其認知基載;他們會在探索科學時表現出領導力和積極性,他們也會對所學習過的主題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以擴充自己的知識庫??茖W啟蒙項目可以很容易地在平常的幼兒課堂中開展,其中也有些階段適合于大組活動、活動中的可選時間以及戶外或運動較大的游戲活動。教師有很大的彈性和自主性來決定如何根據指定主題選擇研究活動,但底層結構必須對課程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有利。每天的“主要活動”要形成單元(例如,物質的特質,簡單的機器),而這些單元應是一些階段的組成部分(探索、提出問題、追蹤問題和完成計劃)。
三、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
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指導幼兒多角度、多側面地探索、操作,讓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感受科學發現的快樂。允許幼兒多次使用某一種材料或多次進行某一活動。材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充足的物質材料,幼兒就不能充分的利用雙手去玩。操作材料要充分,要保證每個幼兒都有事做,同時也要選擇幼兒身邊的材料,如礦泉水瓶、一次性杯子、吸管、紙箱、包裝袋、果盒、乒乓球等。在提供材料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材料應體現出不同層次,以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基本特點,使統整有利于在教育教學中開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泛空間,進行隨機性、滲透性地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讓幼兒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在教育中體驗生活,為學前兒童的發展,開啟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