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殘疾康復治療論文撰寫的過程當中,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學習寫好一篇優秀的論文也是大家將在生活當中使用的一項必備技能之一。本論文分類為康復治療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殘疾康復治療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殘疾康復治療論文1900字(一):中醫推拿在社區肢體殘疾康復治療的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究中醫推拿在社區肢體殘疾康復治療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于社區內抽取100例肢體殘疾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患者進行分組處理,分組方法為數字分組法,一組為觀察組(n=50),對其進行中醫推拿,另一組為對照組(n=50),采取常規康復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對治療工作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治療工作的滿意度為9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兩組間進行比較的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完成后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評分更優的患者均為觀察組,兩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社區肢體殘疾患者采取中醫推拿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減輕心理上的壓力,提升了患者對于治療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推拿;肢體殘疾;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D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32-02
肢體殘疾是殘疾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通常是指患者的肢體有殘疾的情況,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造成的。臨床上以小兒腦癱、偏癱、小兒麻痹癥等較多,通常是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等,有學者提出,在對肢體殘疾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結合使用中醫推拿等,可以幫助提升治療的效果。對此,本文抽取了100例社區內肢體殘疾的患者來進行實驗觀察,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比分析中醫推拿在社區肢體殘疾康復治療的作用,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于社區內抽取100例肢體殘疾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患者進行分組處理,分組方法為數字分組法,一組為觀察組(n=50),另一組為對照組(n=50),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47.26±1.12)歲,病程2~23個月,平均病程(11.26±1.12)小時;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34~66歲,平均年齡(47.66±1.23)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11.86±1.02)個月。排除標準[6]:(1)由于多種原因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療者;(2)合并有嚴重并發癥等嚴重疾患的患者;(3)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4)癌癥晚期營養不良的患者;(5)年齡大于80歲,全身狀況差者;(6)病情危重,病情變化明顯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中醫推拿治療,具體的推拿方法根據實施患者的殘疾情況、病情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斟酌治療方案,盡可能為患者減輕病痛困擾。
1.3觀察指標
?、僦委煿ぷ鳚M意度:治療工作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指標,指導完成后護士分發滿意度調查表給患者,由患者自行填寫,治療工作總滿意度為滿意率+一般率。②生活質量: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完成后的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價表(SF-36)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別取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平均值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將觀察指標中的相關數據輸入到SPPSS19.0統計學軟件包中,數據表示方法:①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再用T值檢驗;②計量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再用卡方(X2)檢驗。兩種數據均用pe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治療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工作滿意度為9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兩組間進行比較的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完成后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評分更優的患者均為觀察組,兩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進步,關于肢體殘疾患者的治療工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肢體殘疾不僅是患者的身體上有殘疾,許多患者還由于疾病而心理上受到影響,肢體的缺陷讓患者出現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需要引起重視。積極采取康復治療可以對病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結合使用中醫推拿,可以幫助患者舒緩病痛。此次研究抽取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來進行實驗觀察,對比探究中醫推拿在社區肢體殘疾康復治療的作用。根據觀察的結果,采用中醫推拿治療的患者,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對于治療工作的滿意度也較高,達到了98.0%,治療效果理想。
殘疾康復治療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運動療法,觀察組給予強制性運動療法,比較兩組臨床康復治療效果、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步行速度評分。結果觀察組臨床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步行速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應用強制性運動療法可顯著改善康復治療效果,提高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速度,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強制性運動療法;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
腦卒中(stroke)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偏癱是卒中后常見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主要通過康復治療,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規律的運動,從而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強制性運動療法屬于新型治療模式,是通過對患者健側肢體活動進行強制限制,并對患側肢體實施針對性刺激治療,以促進患側功能康復。目前,臨床采用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對其肢體功能的康復效果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1]。本研究結合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資料,研究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療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系統疾病者;抑郁性精神病者、老年性癡呆、癲癇以及其他精神性疾患。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58.19±2.11)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20±1.67)年。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58.65±3.20)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5.98±2.04)年。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運動療法:實施下肢物理療法訓練,以神經發育技術為基礎。訓練內容主要包括①平衡能力訓練、軀干訓練、關節訓練等;②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指導,循序漸進開展相應的訓練,從初始的被動運動逐漸向患者自主運動過度;③依據患者的耐受度,合理調整訓練強度;④訓練時間為每周訓練5d,連續治療2個月,2次/d,2h/次。
1.2.2觀察組給予強制性運動療法:①進行平板方面訓練,訓練強度控制在8.30~16.70m/min,護理人員準確記錄訓練時間,20min/次;②進行康復踏車訓練,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必要的身體支持進行踏車訓練,防止摔倒;③股四頭肌抗阻訓練應在醫護人員幫助下完成,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盡量放慢動作,以免造成肌肉拉傷,30min/次,具體可依據患者耐受度調整;④進行起坐訓練,患者在椅子上往復循環完成站立、坐下動作,初始高度為50cm,每次訓練150~200次;⑤單腿負重訓練、平衡訓練、上下樓梯訓練,醫護人員全程陪護,2次/d,依據實際情況每天到室外進行1~2次步行訓練,距離為1000m。整個過程訓練時間為每周訓練5天,連續治療2個月,2次/d,2h/次。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康復治療效果、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步行速度評分。運動功能評分:采用Fugl-Meyer評定法方法進行評定,輕度(90~99分)、中度(80~89分)、一般(50~79分)、重度(<50)。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Barthel進行評定,主要包括患者日常進食、洗澡、修飾、穿衣、行走、上廁所、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行為,總分100分,60分以上基本完成,59~41分者需要幫助,40~21分者需要很大幫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幫助。步行速度評分:采用最大步行速度量表完成,測定患者在10m內的最快步行速度。
1.4評定標準顯效:治療后偏癱肢體功能基本恢復,基本可以開展日常生活;有效:偏癱肢體功能顯著恢復,需要在他人幫助下完成日常生活行為;無效:偏癱肢體功能無明顯改善,無法開展日常生活,生活完全需要幫助??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1.5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使用SPSS24.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康復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速度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步行速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多伴有語言、聽力、智力障礙,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臨床腦卒中偏癱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這些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但是臨床治療療效有限[3]。研究顯示[4],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或下肢兼具重復性或任務性的具體運動學習驅動康復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強制性運動療法是其代表性的療法,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和生活習慣、運動情況,實施針對性治療。在康復訓練開展的同時強迫患者進行相關功能訓練,以促進偏癱肢體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可一定程度提高治療總有效率,療效確切,與黃彩鳳[5]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治療后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步行速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腦卒中偏癱應用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可提高其運動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一步改善步行速度,為患者的良好恢復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效果確切,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速度,最大化的改善患者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