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習資料實用文檔正文

語文教育學論文1400字_語文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

實用文檔 2021-06-22 09:18 623 語文

導讀:語文教育學論文寫作在醫學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但是要如何寫作出優秀的骨科病論文,就是現在很多人都比較關心的,本論文分類為語文教育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關于語文教育學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語文教育學論文1400字(一):淺析語文教育學課程中的美育論文


  一、美育的概述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即提高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從我國古代的傳統教學角度來看,美育方式其實早就存在,有較長的歷史。


  比如《周易·豫·象》記載的“先王樂教”,就是美育傳統的很好體現,古代的教育思想為現代美育的開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美育的目的及意義


  從美育的目的來看,其主要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而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第二,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第三,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


  所以,語文教育學課程中的美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體會文學的“美”,發現文學的“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美育的大力施行能夠不斷地平衡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因此美育在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不可或缺。


  三、美育在語文教育學課程中的現狀


  在語文教育學課程中,美育并不能起到直接提升學生成績的作用,在短時間內也看不出來美育的具體成果。這就導致任課教師往往會忽略這方面的教育,而將全部的教學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職業技能上。同時,由于“快餐文化”的興起、異國文化的沖擊以及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浸潤在這樣的氛圍中容易導致審美觀異化、美德培養缺失。


  四、語文教育學課程中美育的實施方法


  1.挖掘文學之美


  語文課本集中了幾千年來最為優秀的文章,有合縱連橫的張儀,也有遠交近攻的范雎;有諷齊王納諫的鄒忌,也有紙上談兵的趙括……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學之美,并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方面的教育。


  2.帶領學生領略文學之美


  任課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領略文學之美,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可以讓學生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高處不勝寒”的落寞。讓學生與作家、與歷史人物的靈魂產生碰撞,心靈接受崇高的洗禮,更加接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激發學生審美體驗的積極性。


  3.指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


  任課教師在進行美育時,需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美與丑,善與惡之間的辯證關系。比如,《孟子·告子上》中的人性是善的,而《荀子·正名》中的人性是惡的。因此,在指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美丑善惡”,才能與文字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進而陶冶情操。


  4.以情動情,引入意境


  在語文教育學課程中,任課教師在講授課文時需要適時加入自己的情感及感受,以在情感上感染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意境。比如,在學習《水調歌頭》之前為學生講述一些關于思念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思念到底為何物。讓學生能夠通過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達到美育的效果。


  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正確的審美觀是經過長期的實踐而形成的,因此任課教師不能過于著眼當下,要多考慮學生的未來。教師需要在語文教育學課程中充分借助美育的功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素質,并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才是美育所追求的目標。


  語文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教學內容及教與學的三維同構論文


  【摘要】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課堂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內容與師生教與學之間的三維同構關系,它是對語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教和學之間隱含的、深層次關系的洞察。它依據教材編制特征和文篇文本體類特征,分別構建整本教材和文本文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及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關鍵詞】課程實踐教育學;本體教學內容;師生關系;三維同構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8-0037-03


  當代語文課堂師生關系由原來把師生關系偏重“教”向師生關系偏重于“學”進行了轉化,但它仍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表現,它仍然割裂了教與學與本體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關系。如學生主體說:“非指示性教學”“生本觀”等;雙主體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說”,“導讀、導學說”,“學長式教學”等;主體融合說:“師生相互主體漸變關系說”,注重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轉化”,注重教學中學生學的“過程”等說法。這些說法因忽略了對課程本體教學內容的充分關注,盡管不再過分強調“教”(而)轉化為立足于“學”的教育目的,但仍使師生關系存在形式上的二元對立和沖突,仍無法解決語文課程教育實施實踐的根本問題。


  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教學內容與師生教與學”的三維同構是指通過“實踐教育學”課堂實踐本身構建課程本體教學內容與師生之間的三維融合關系:語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教”和“學”的三維統一和共鳴。這種課堂“師生關系”定位就不再局限于教師和學生課堂上的顯性表現,就不再僅僅是肉眼形式上的“教”或者“學”的“基本事實”的歸納,它深刻體現了對“語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教’和‘學’”之間隱含的、深層次關系的洞察?!彼角髮崿F的是語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與師生知識、思維、思想的同構,深層建構教育主體對教育資源的理解,使本體教學內容的知識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發揮。


  一、依據教材編制特征構建整本教材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建構立足于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教育目的的,運用語文學習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真實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踐體系?!皩嵺`教育學”的教育目的從偏重于教授教材語言語法知識、語句語篇知識、思想情感內容的“教教材”,轉變為指向于教材的“語言學習運用、語文知識建構、思維智能培養、思想美學文化培育”等價值實現的“用教材教”,這與即將頒布的課標陳說的語文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關鍵內容也是相符的??梢哉f,“實踐教育學”是語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通過課堂“實踐教育”自身走向課堂教學形態的過程,是通過實現杜威所說的教材“心理學化”來確定課程本體“教學內容”,進而實現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同構:教材使用要從靜態運用走向課堂實踐進程的理解運用,把教學內容通過學習實踐本身的內部本質性質在課堂上外在表現出來,學科素養的培育形成也置身于真實的實踐性活動和學習行為的思考建構之下。


  以“閱讀實踐教育學”為例,“文選式教科書”是當前課程閱讀教學實施的主要依據和憑借,其一般是從能力、知識或人文主題三個方面來設計單元和組織整本教材體系的?!伴喿x實踐教育學”實現整本教材的“心理學化”,要求根據整本教科書的邏輯整體性對整本教科書進行規劃,要注意單元之間、課文之間閱讀目標的一致和閱讀過程的相承。對于不同編制特征的教材,閱讀課堂構思時要整體思考從哪篇文章切入?文章從哪一點切入?單元之間以及文章之間縱向組成什么樣的線和序?橫向又交織成什么樣的點和面?


  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專題”組織單元,它非常有益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但也帶來了輕視知識、輕視理性的傾向。針對蘇教版教材特征,在尊重教材編排體系的情況下,時劍波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出:“除了教學單元形成的課與課之間的‘主題鏈’,閱讀教學還應該探索一些‘微序列’,‘這一課’與‘下一課’環環相連的系列‘鏈條’,這樣除了讓知識形成更強的關聯性外,還可以破解語文課堂的同質化,即每堂課都是雷同的教學路徑選擇?!边@是一種從整體到具體分析教材和課文特質,提供知識、把知識作為教示方法,知識轉化表征為有意義的實踐教育形態,進而融入文本,建構整本教材“心理學化”,實施閱讀實踐教育的策略。它依據教材編制特征較好地實現了整本教材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請看時老師構建的小說賞析的“知識鏈”以及“微序列”:


  張心科先生在《以主題組織選文的成因與利弊分析──由新學制時期中學語文教科書談起》一文針對主題組織選文帶來的弊端提出改進建議:“選文之間的文體、語體差異大,不如將幾篇相同文體、語體的文章放置在一起,更能促進閱讀技能的鞏固和遷移?!闭Z文課程“實踐教育學”整本教材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是根據“實踐教育學”教育目的把具體材料(整本教材全體相關內容)看作融合在一起的多層次的價值層級(“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關鍵內容的層級),如此處把多篇小說的教學價值定位為核心素養培育的各個層級,而非簡單的小說幾要素分析的那種雷同式教學;課堂教學目的則是假定在價值層級上某一層面甚至某一要素的價值(具體某一課堂的教學目的一般假定于某一層面某一要素),這一層面甚或某一要素的價值體現為教學的側重點,此處小說教學把小說的敘事、描寫、表達技巧作為教學的側重點;它們組合成鏈條和序列,此處把小說教學側重點組成一個教學專題,它們形成鏈條和序列;這一切就成為教學開展“實踐教育”的具體抓手,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說“對于教學來說,需要一種稱之為‘抓手’的東西,教師可以憑借它傳遞自己的思想,學生可以憑借它理解教師的意圖和自己學習的對象。這種‘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開展的前提?!?/p>


  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整本教材教學規劃時課堂教學目的假定在價值層級上某一層面甚至某一要素的價值,進而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真實課堂教學中一般“教學內容”所有層面要素的可能性都會表現出來,但具體到這個課堂,教學目的一般必須假定于某一層面某一要素,因為有效的教育行動要求做出教學決策時追求一定的目的和完成一定的任務。但這里的假定一般可起到“以一馭多”的作用,它既是整本教材“心理學化”鏈條組織上的一個個連接點,也是駕馭其他層面要素、切入文本的爆破點,它還能在教學中為構建“課程課堂目的——學習學力手段”課堂“理想模型”提供思維支架。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以推廣至依據不同教材編制特征來構建整本教材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的“實踐教育”中來使用,這樣的語文課堂世界就是鮮活的課程實踐著的各要素(學科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互動融合的教學實施實踐的世界。


  二、根據文本體類特征構建文本文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文本文篇自身存在著“字、詞、句、篇、點、邏、修、文”八字憲法學科知識的靜態組成邏輯,但一般來說,這種靜態組合與課程“實踐教育學”學生的學習學力發展經驗所具有的情境性特點是相沖突的。教學一般決非學科知識靜態邏輯的簡單分析和運用,它要求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的學習學力發展實踐經驗為前提,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進行知識探究時構建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聯結融通的實施實踐的教學過程。它必須接納、內化、轉化學生的心理邏輯與學科靜態邏輯之間的溝通和整合,使學科知識的學習是基于“實踐教育學”實踐過程進行的知識探究和構建的過程。因此,語文課程“實踐教育學”必須根據文篇文本體類特征來構建文本文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以我們建構的“文篇文本閱讀實踐教育學”為例?!拔钠谋鹃喿x實踐教育學”課堂在課程目標定向下確定課堂教學目的,通過對文篇文本體類特征的靈活運用,靈動處理文本整體自身邏輯組織關系,使其和課堂師生活動關系恰當融合,教師和學生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和創造者,其中學生是文篇文本閱讀實踐的中心,學習實踐是閱讀課堂的核心,進而建構起文篇文本本體教學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環境之間深度交互作用的實踐過程和關系。


  如《五人墓碑記》局限于從頭至尾的程序控制教學,是不“見人”而只“見物”的灌輸式保險套路,而以“五人”為切入點,按照五人的事跡,五人與他人的對比,到五人事跡的意義安排教學,這樣就實現了根據文本體類特征關照文本自身邏輯構成,建構了文篇文本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


 ?。?)在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把握“五人”的人生事跡。


 ?。?)體會五人與他人的對比,彰顯“五人”的人格光芒。


 ?。?)體悟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突出“五人”的人生意義。


  把文本的敘述順序、結構布局轉化為學生的認知順序、認知布局:把倒敘的寫法轉化為課堂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認知;把文本“總分總”的布局形式轉化為學生“分總”的認知布局。把文本的表述方法和表現手段作為課堂的鑒賞要點:五人慷慨就義細節的鑒賞,學生對五人生死意義有了深刻的感性體驗;對比的鑒賞,彰顯了“五人”的人格光芒,學生對五人之死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性體悟。把文本的情感發展方向轉化為學生腦海情感澎湃的方向:《五人墓碑記》歌頌社會底層人物恪守道德標準,維護社會正義的品格,圍繞這一重點整合課堂結構。利用文體特征組織課堂結構:從“記事、生情”的視角,從分析怎樣的事件觸發了什么情感的視角安排課堂。


  再如《春江花月夜》教學,依據文本體類體式的多元特征和自身邏輯涵蓋的豐富內容內涵,教師從四個視點出發,構建了四個維度的“實踐教育學”課堂結構。一是以“韻腳”為序解讀,《春江花月夜》逐解轉韻,凡九韻,構建“轉韻逐解”“誦讀”式課堂結構;二是從“題目”出發解讀,題目五字,環環交錯,各自生趣。圍繞“五字”深入文本內容,構建“點評”式課堂結構;三是從“他景襯托下的月光”解讀,構建解讀“襯托”寫作形式賞析課堂結構;四是月光和月光之下所寫之景的深入理解,構建“體悟”詩歌“情景交融”特征式課堂結構。


  《春江花月夜》“實踐教育學”課堂分別從文本語音語言韻腳特點,內容組合特點,結構形式特點,詩歌的內容、思想、意境特點出發,構建了基于課程課堂目的實現的誦讀式、點評式、體悟式等不同學習方式運用的課堂結構模型。這里學習方式的運用是以一為主或以一帶多的,交融互現的,文本文篇課程本體“教學內容”和“教”與“學”之間是一種邏輯一致的三維同構關系。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中說:“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闭Z文課程“實踐教育學”“教學內容與師生關系”三維同構使紛繁復雜的課程本體教學內容的知識信息得以簡化、統整、完善和發展;它尊重本體教學內容本身和學生主體心理的邏輯的同構融合,發展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激發了學習主動性,培養了獨立性;它吸收了實踐經驗的積極因素,使課堂以多種實踐學習和應用形式展現;它最要堅持的是從字里行間學習教材,抓住語言形式這個核心學習語文的價值,使思想內容的倫理、文化、審美等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語言形式的學習是深層的而非表面的,是豐富的而非蒼白的,是真實的而非空洞的。

隨機文章

十八禁动漫肉肉无遮挡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