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幼兒的安全感大家都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吧,而且它也是幼兒成長過程當中必須要培養的,良好的學前教育安全感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順利社會化。本文就整理了關于學前教育幼兒安全感論文,趕緊來看看吧。
第1篇:如何培養學前教育小班幼兒的安全感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里說,每個人都需要最低級的安全感。只有當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提升更高一層的需要,然后才能實現做人的需要。
每年新學期,總會聽到學前教育小班孩子哭著喊著不愿上幼兒園。他們是對陌生的環境、老師、小朋友以及從未接觸過的集體生活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發現,平時的家庭成員變成了陌生的老師、小朋友;自己心愛的玩具不見了,還要遵守集體規則等。這一切,都與原來的生活不一樣了,幼兒心理表現出的焦慮、恐懼、膽小和壓力,在行為上則表現為哭鬧。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陌生的環境、人物,使得幼兒心理感到焦慮、恐懼,安全感缺失。作為幼兒,因久久不能滿足的安全感會做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應及行為,如攻擊性行為,膽小退縮等??梢姲踩械呐囵B,對幼兒很有必要,它是幼兒擁有良好、健康心理的基礎,也是成長的必要因素。
分享:
學前教育小班幼兒更喜歡老師在生活上給予體貼的照顧,單“生活照顧”一項就占到60%。幫助學前教育小班幼兒建立安全感是使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關鍵,也是幼兒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老師在對待學前教育小班幼兒時應以照顧為主,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除了老師的主動關愛,家長的關懷也是更為重要哦,聽聽以下的小建議吧:
提前預熱:
改變、熟悉、陪同
老師做好家長工作,即老師為準備入園的孩子家長做好輔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家庭中需要改變生活的細節來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如家長做好提前預熱工作,帶著孩子進入幼兒園玩耍,陪同孩子玩園內的玩具,讓孩子對幼兒園的環境漸漸熟悉起來,并告訴他,這個就是學本領的地方,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等,讓幼兒在心理上感受到這種氛圍的存在。這樣,當孩子上學后,就不會因為一下子不適應環境,帶來恐懼。事實證明,幼兒對于自己熟悉的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安全感,要比家長的解釋更加有力。
做好過渡:
鼓勵、溝通、引導
安全感完全在于家長的關懷與陪伴。
入園后,家長的肯定與鼓勵是讓幼兒順利跨出的第一步。幼兒最怕進入幼兒園之后見不到親人。有的幼兒在沒有親人陪伴下,突然在幼兒園里呆這么長時間反應很強烈,這就需要家長與幼兒每天溝通,告訴他去幼兒園干什么,家長會什么時候出現,表現好的話會得到什么獎勵。這些都有利于形成幼兒最初的安全感,幫助幼兒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順利銜接:
幫助、適應、接受
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碰到的人物環境復雜了,有園長、有老師、有阿姨,還有很多的小朋友,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使孩子容易產生害怕恐懼感。
為此,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認識幼兒園的人:老師像媽媽一樣教我們本領,給我們講故事,教我們唱歌、畫畫……阿姨像奶奶一樣照顧我們的生活,保安叔叔像爸爸一樣時刻保護著我們……陌生的小朋友就像你的小哥哥小姐姐,弟弟妹妹陪我們一起玩游戲……這樣,會很容易讓幼兒把陌生人和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放下心里的恐懼和戒備,慢慢對老師和阿姨產生感情,和同伴之間有交流和溝通。一天天下來,幼兒們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自然漸漸地變得更加自信、開朗。
幼兒有了安全感,隨之而來才會有自尊心、自信心,從而提高自我認識,產生自我價值,慢慢形成健全的人格。對此,家有新入園孩子的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焦慮、恐懼、不安,讓他們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成為真正健康、健全的人。
幼兒有了安全感,隨之而來才會有自尊心、自信心,從而提高自我認識,產生自我價值,慢慢形成健全的人格。對此,家有新入園孩子的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焦慮、恐懼、不安,讓他們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成為真正健康、健全的人。
第2篇:幼兒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
文|張春俠
為了幫助小班幼兒減輕分離焦慮、實現順利過渡,找到幼兒分離焦慮的根本原因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幼兒哭鬧的原因:一是缺乏安全感,對幼兒園的人和環境不熟悉,沒有親近和信任的人;二是缺乏期待和向往,認為幼兒園沒有自己期待的有趣又好玩的東西或事情;三是認為幼兒園沒有充滿愛的、能理解自己情緒的大人陪伴著他。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小班幼兒快樂入園,這是一個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經過兩年的摸索和實踐,去年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中心幼兒園近200名小班幼兒入園第一天無一人哭鬧,還參加了開學第一天的升旗儀式。如何做到的呢?
提前了解熟悉,建立美好預期
為了幫助即將入園的孩子建立美好期望,了解幼兒園即將開啟的生活,我們在暑假期間為每位孩子都發放了一份“陽陽上幼兒園”“小雞你好”“快樂小廚房”的教學視頻,把幼兒園的一天生活、特色活動都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孩子們觀看?!瓣栮枴笔怯變簣@的吉祥物,通過觀看陽陽在幼兒園自己吃飯、睡覺、上廁所、交朋友等的視頻,孩子們提前了解幼兒園生活,消除陌生感,建立想來幼兒園的美好愿望,為入園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放暑假了,家長可以預約帶孩子來園參觀:看看自己的班級,找找陽陽,看看幼兒園的小動物,熟悉幼兒園;也想想開學即將有自己的小伙伴,最想和小伙伴一起做什么事情。通過這些親子活動,孩子們對幼兒園的活動充滿了興趣,也愿意在暑假做各種準備,按陽陽的要求按時起床、按時睡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順利入園打下了基礎。
幼兒未入園,家長先開會
孩子入園時出現的種種問題,一定源于3歲前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為解決幼兒入園時的分離焦慮,孩子未入園,家長先開會。
在9月1日幼兒正式入園前,家長要組織4次家長活動。第一次是6月初,通過講座了解幼兒園的基本情況、教育理念、3歲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了解孩子入園前家長應協助提前做好生理、心理和自理能力上的準備;第二次是6月中,實地觀摩幼兒園的半日活動,完成幼兒園發放的家長觀察記錄表,觀摩結束后家長座談,談感受,談疑惑,了解幼兒在園是如何生活和學習的,減輕父母焦慮;第三次是7月初,小班幼兒在爸爸媽媽帶領下進入相對應的中班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一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互相認識,留聯系電話,建立親密關系;第四次是開學前兩天的班級見面會,家長帶孩子入園和本班教師見面,互相認識,熟悉環境。
通過這樣的活動,家長了解了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容易達成教育共識,信任幼兒園,愿意主動配合幼兒園教育,在入園前幫孩子做好準備,為孩子順利入園打下基礎。
迎接幼兒入園,助其建立安全感
全程不關門。為了更好地減輕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教師們專門召開相關的研討活動,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案例中具體行為表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例如小班新生入園后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后,少數分離焦慮嚴重的幼兒會要求一直坐在教室門口,不允許任何人關門?!瓣P門”在分離焦慮情緒嚴重的孩子心里意味著爸爸媽媽看不見自己,自己也看不見爸爸媽媽,會產生極度不安全感,會加重哭鬧。針對案例分析,教師們明白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調整策略,小班班級活動全程都開著門,并且允許孩子坐在門口,甚至在大帶小活動環節允許大班的哥哥姐姐帶著哭鬧的弟弟妹妹離開班級出去玩玩具。了解幼兒,理解幼兒,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計活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是教師減少幼兒分離焦慮的第一步。
班級混齡排布。我園共有19個教學班,其中小班、大班各6個教學班,中班有7個教學班,我們嘗試在每個樓層都按一個小班、一個中班、一個大班的方式排列,這樣的排列方式有利于各年齡班孩子的交流,也有利于餐后活動及戶外活動時大帶小活動的開展,擴大了孩子間的交往,減輕了分離焦慮,小班幼兒可以從哥哥姐姐身上尋找安全感,同時可以模仿學習。
吉祥物陪伴。一個孩子喜歡的吉祥物,尤其是有故事的吉祥物,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愛的陪伴,孩子們可以抱著它,和它說悄悄話,可以讓它陪伴孩子度過最初的分離,減少焦慮情緒。于是,我園開展了在全園孩子和家長中征集吉祥物的活動,這個吉祥物還要有在幼兒園的趣味故事。經過初選、終選,終于吉祥物“陽陽”來到了幼兒園,我們把它打造成不同大小的毛絨版放在中央大廳和各班級,大門口還擺放了不怕風雨的塑鋼版,孩子們隨時可以摸著它,和它講悄悄話。同時,我們把陽陽上幼兒園的故事錄制成了電子版,孩子們通過聽、看“陽陽”來幼兒園發生的一些趣事,來了解幼兒園,喜歡幼兒園,建立情感上的共鳴,減少不安情緒。
多樣化的家訪。為幫助孩子入園順利過渡,應該盡快讓孩子熟悉教師,和教師建立較親密的聯系。為此我們在7月初就把新生分班工作做好,提前確定小班班主任,在剛放暑假的前3天,安排小班班主任聯系每一位小朋友的家長,通過微信視頻和小朋友通話、見面、聊天,減少陌生感;整個暑假,教師至少要和每個孩子視頻聊天兩次,建立熟悉感;第三次見面會安排在8月底開學前,正式見面,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教師要一下子能叫出孩子的名字,說出他喜歡的東西,送個小禮物給他,重要的是抱抱他,告訴他“老師愛你,期待開學見到你”,同時教師表現出和每一位孩子家長都很熟悉、像是朋友的感覺,孩子會覺得更加放心。開學之后3天是教師走入每個孩子家庭實地家訪時間,這種方式讓孩子在更加輕松、自由的氛圍中與教師聊天,加速信任感的建立。
讓孩子用自己的腳步和方式認識幼兒園。幼兒園用兩個月的時間讓孩子通過主題探索方式,自己用眼睛、腳步去認識幼兒園的每一個地方,每一次開放認識幼兒園的時間都限定開放區域和時間?;顒咏Y束后教師會組織孩子們談話,在紙上記錄孩子們發現的地方,讓孩子們在去過的地方貼上自己的相片,下次活動的時候再找找還有哪些地方大家沒有發現。通過這樣尋寶的方式認識幼兒園,孩子們樂此不疲,每天都想探險和發現,入園焦慮很快就消除了。
只有幼兒園、家長、孩子同時做好各項準備,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減少焦慮情緒,快速融入幼兒園生活,真正開心、放心地在幼兒園成為他自己。家長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了解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了科學育兒的方法,主動參與到陪伴孩子的行列中,更加信任幼兒園,愿意主動配合、支持幼兒園工作。教師更加了解孩子,用專業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努力把幼兒園打造為孩子的第二個家,為孩子提供安全與愛的庇護,在家里生活,孩子們怎么會焦慮呢?
第3篇:幼兒安全感的培養:家庭狀態的視角
劉一丹:杭州市朝暉新村五區幼兒園(浙江省杭州市310014)
摘要:安全感在個體早期形成,是個人成長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長期的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的早期發育有多種原因,并未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其中發現,與幼兒的初始環境--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是幼兒獲得安全感的第一源地。本文在分析家庭對孩子安全感影響的基礎上闡述改善家庭狀態培養幼兒安全感的策略。
關鍵詞:安全感;學前兒童;家庭狀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一個人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此外,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這也是安全和樂觀的重要階段,需要家長認真對待。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曾引起眾多心理學家的關注和研究。本課題立足于家庭變遷的背景下,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從兒童缺乏安全感入手。在分析家庭對兒童安全感影響的基礎上闡述改善家庭狀態培養幼兒安全感的策略。
1安全感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1.1安全感是幼兒認知探究形成的重要前提
孩子們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迅速吸收周圍環境中的所有精神營養。然而,“這種認知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與兒童的安全感密切相關,通常是在兒童有安全感或不知道危險和威脅時產生的,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鞏固的”。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安全保障,面對一個多彩的世界,有太多的憂慮,憂慮,觀望,謹慎,回避和退卻??梢?,安全感的重要前提是認知和探究,安全感是否獲得。認知探究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引起了所有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關注。
1.2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標準
安全感是兒童心理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他們是否有安全感,最終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水平,是判斷他們是否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癥的共同人格基礎。當有不安全感但沒有恐懼對象時,是焦慮癥;當他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極度恐懼和逃避時,是社交焦慮,而社交恐懼是最重要的。當你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癥;在你感到極端不安全并想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控制,但是失敗后仍未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癥;抑郁性神經癥可以在絕望是由控制目標意志的努力失敗引起時表現出來?!盵1]因此不少心理學家指出,安全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是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是否健康的標準,它也適用于兒童。
1.3安全感是幼兒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情緒影響心情?!跋矀?,怒傷肝”這些古話至今仍流傳。成人對于自己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孩子對于自己積極或是消極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它們需要表達出來。而有些消極情緒不能用肢體表達的時候,憋悶在身體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比如當安全感缺失的時候,兒童就會感受到焦慮。研究表明,當孩子情緒低落、緊張或過于焦慮時,會出現身體不適,如顫抖、出汗、呼吸困難、胃腸功能下降、唾液分泌減少、食欲不振等。在身體或精神受到長期傷害的情況下,他們變得非常膽小,對事情缺乏自信,非常冷漠,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害怕他人,最終表現為長期多體疼痛或胃腸道功能障礙等癥狀。安全感是幼兒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2家庭對幼兒安全感的影響及數據分析
2.1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幼兒安全感的確立
2.1.1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幼兒安全感的形成。當幼兒在家時,要時常用鼓勵的方式去教育幼兒,即使有時幼兒表現的不那么好我們也要用鼓勵的語言,比如:你已經做的比從前有進步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做的更好;如果你能自己穿衣服就更棒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話。孩子處在這種積極的環境久了,自信心就會慢慢積累,他會覺得他在進步并且它的進步是他人可以看得到的,并且能夠得到肯定。
2.1.2讓孩子時常感受到愛有助于安全感的形成
每個父母都視自己的孩子為生命。人們常說父愛就像一座山,連綿不絕;像山上的勁松,直立挺拔。母愛如春雨,綿綿不斷,滋潤大地;母愛是溫暖的讓人無法忘懷,不能失去,令人難忘的。在父愛和母愛的灌溉下,幼兒的身心擁有飽滿的肥料,安全感良好的形成,有利于幼兒人格更加完善,內在健康成長。
2.2不當的家庭導致幼兒安全感的缺失
2.2.1離異家庭導致幼兒缺失安全感
筆者接觸過很多父母離異的成年人,他們缺乏安全感表現的十分明顯,在戀愛中、與人交往中都有體現。和他們交流后了解到,從小他們的爸媽就天天吵架鬧離婚,在幼兒時就十分焦慮緊張。這樣家庭的幼兒往往想盡自己一切可能讓自己變得乖巧,希望父母能夠不生氣不吵架。
2.2.2不完整家庭導致幼兒缺失安全感
不完整的家庭比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或者父母其中有一個常年在外地工作,會使孩子的心靈上有缺失。孩子常常會想為什么爸爸媽媽不在我身邊?無法得到完整的愛的時候,孩子就會自己給予自己愛,導致這些幼兒的各方面都會滯后發展。所以完整的家庭對幼兒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3改善家庭狀態培養幼兒安全感
3.1創建溫馨環境
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和感染。生活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的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幼兒獲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古語云:“家和萬事興”,指家庭環境與氛圍的和諧。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成員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孩子們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會有一個快樂的心情。這種積極的情緒能使兒童獲得更好的安全感,最終促進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健康發展。
3.2創設和諧的親子關系
父母是每個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家庭教育對個人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社會和家庭的變遷導致了兒童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兒童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家庭。他們安全感的來源是他們的家人。溫暖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們獲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