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家庭教育論文2700字如何寫作?不管是畢業生還是對于很多的職業學者來說,基本上都是需要進行撰寫論文的,而不同的論文寫作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寫好自己專業的論文,怎么能少了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呢?本論文分類為家庭教育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新家庭教育論文2700字范文供大家參考。
新家庭教育論文2700字(一):新家庭教育視角下家文化班本課程的構建論文
家風家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遠遠大于學校教育的作用,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指導缺失,學校教育在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有可能被抵消。構建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是解決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中家庭教育資源缺失的有效途徑。四川省新都一中實驗學校秉承“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育人理念和“盛德明理,博學篤行”的校訓,一直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學校工作首位,于2014年開始實施基于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實學子三年成長計劃”,在學科滲透德育、成長規劃指導課程、成長導師團隊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發揚家文化的力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針對當前部分家庭盲目追捧西方教育觀、忽視中國傳統家文化教育資源的現象,在《新的家庭教育觀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家庭教育觀必須樹立“新的文化觀”。新的家庭教育觀需要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既強調要吸取外來先進文化,更要繼承并發揚本國優良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恰恰是“家文化”。從孟母教子到岳母刺字,從顏氏家訓到傅雷家書,從曾子殺彘到諸葛誡子,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義務教育階段正值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間,家校合作共助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重點話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隨著時代變遷、西方文化以及當前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在逐漸發生轉變,中國傳統的家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育人價值漸漸被人們淡化,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悄無聲息地腐蝕著我們的文化自信。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背景下,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教育資源,是發揮家庭教育作用、提高家庭育兒質量的有效方法。但是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和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如果單純依靠學生家長的力量,重塑優良家風家訓、重拾家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課程是教育棲身的土壤,構建并實施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是實現家校合作、整體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
家校合作課程三位一體
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實施目的就是要改變目前家校合作中“家長當甩手掌柜、學校對父母教育過多干預”的現象,是以班級為單位,以班主任為組織者、學生為實踐主體、家長積極參與的三位一體式家校合作課程。課程實施目的是整體上提升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的有效性,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根據課程特點和實施目標,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課程實施主體,家長要為學生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教師要在課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成長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成長的真諦。教師和家長要關注課程實施中學生的主觀感受,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權利,通過日記、心得體會和學生訪談了解課程實施的實效性,尊重學生的參與權。
時代性原則。家文化課程實施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賦予家文化更廣闊的現實意義。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優良家風的內容得到極大的擴展。構建家文化班本課程,重塑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批判與接受的關系。
個性化原則。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體。由于文化背景和發展歷程不同,每個家庭都會擁有獨特的傳統與個性,班主任要有意識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鼓勵并指導家庭科學育兒;在推廣某些固定的教育模式時要尊重不同家庭的傳統和個性。
階梯式原則。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提醒我們在構建與實施家文化班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認知特點科學安排每個學習階段的課程內容。
篩選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
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家文化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可供選擇的課程資源也是浩如煙海,如何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有序有效地開展下去?我們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成長需求和家長群體情況靈活選擇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具體途徑如下:
在家教故事中得到感化。家教故事是對學生有啟迪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歷代影響較大的、現實生活中的、班級中的優秀家教故事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讓故事感化學生、豐盈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學校德育行知課、周前教育課時間,舉辦主題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展示,在故事的回放中感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親子閱讀中共同提升。由家委會或家長導師團確定家文化系列讀本,比如《顏氏家訓》《梁啟超家書》等書目,這些書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芒,是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精神遺言。家文化親子閱讀也是加深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孩子在閱讀中獲取成長的精神食糧,家長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在主題活動中感悟。構建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要對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年級段有選擇地開展主題活動課程,按照課程實施主題化的思路推進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建設,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
提升家長文化素養
要切實發揮家文化的教育作用,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長的家文化素養是課程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接受過教育專業培訓的教師群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作為家文化班本課程的組織者——班主任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為提高家長教育水平搭建平臺。
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領指導作用。通過家訪、座談、家長會等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宣講班本課程實施方案,讓家長知曉課程實施方法和目標內容;分期推薦家文化親子閱讀書目,提高父母育兒理論水平。
組建家長導師團,為課程實施提供智力保障。家長群體中不乏優秀的家長。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服務班級的熱情,有科學的家教經驗,應該充分發揮這部分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他們納入家文化班本課程的導師團隊。家長導師團是實現家校合作的高質量人力資源。
典型引路,榜樣示范。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家校合力、課程共生的教育實踐中,必然會涌現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就是引領、提升其他家庭家教水平的榜樣。家委會或家長導師團共同制定評價規則,根據每一期班本課程活動實施中家長的參與度、課程完成效果,評選出“班級最美家庭”“優秀父母”和“書香家庭”等。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家文化系列班本課程,喚醒孩子、家長和教師的斗志,在無言的教育中,孩子們學會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自力更生……那一本本各具特色的家史冊、家規家訓冊和家書集,是孩子們傾聽、收集、整理并提煉的結果,是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們言傳身教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多方不懈的堅持下,我們讓家文化班本課程在學生成長規劃指導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家庭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家庭教育論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合力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如何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并科學踐行家庭教育是實現家庭教育的根本。新家庭教育觀呈現出的是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式思想理念,同時具有教育的繼承性和恒定性。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缺失;案例分析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站,是個人社會性塑造的最原始的場所。父母作為影響個體最早、最深遠的教育者,為個體的成長發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這種基礎影響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終身性。
一、家庭教育的現實缺位
不可否認,現下家庭教育正面臨著標準化、模式化的趨勢,家庭照搬學校教育模式,忽視自身家庭實際情況,使得家庭的教育在實踐中被弱化,甚至是被架空。本來各司其職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變成學校教育的全面加倍和家庭教育的加倍缺位。過度與失責的并行并不是因為家長本身主觀意愿的忽視而是因為沒有獲得科學的指導。
案例:
1.學生情況
徐某,男,十四歲。
2.性格和行為上表現出的問題
?、賯€性執拗,為人孤僻,不會與同學相處。
?、谟鍪虏焕潇o,做事比較沖動;較叛逆且有點愛慕虛榮。
?、鄢R詡€人為中心,沒有集體意識,責任意識也很單薄,不肯為班集體出力。
?、茉趯W習方面,沒有積極性,作業拖拉,學習不認真,缺乏上進心。
?、菰谏罘矫?,沒有同齡人應有的自理能力。
3.有關資料的調查
徐某的父母在外工作,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是家里的獨子,又是男孩,所以爺爺奶奶對他非常寵愛。兩位老人對他是言聽計從,他想要什么老倆口都會滿足他。從小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徐某的性格自然會有些任性、乖張,聽不進善意的批評和建議。每次何其祖父母聊到他的學習情況,他總不以為然,有恃無恐。因為他明白,爺爺奶奶不會拿他怎么樣,仍然會對他百依百順。這就導致他的行為習慣一直得不到糾正。
4.個案分析
根據徐某的心理特征以及通過家訪得到的家庭情況,我認為他的問題主要是出自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
在家里,特殊的家庭環境是造成他性格偏激的主要原因。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任何愿望都能被滿足,讓他變得固執,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父母的批評教育,讓他變得乖張跋扈,與同學相處不愉快。
在學習上,成績不理想,又不肯下功夫努力學習、認真進取。擁有聰明的腦袋,但又懶于動腦。一旦學習上有了問題,由于糟糕的人際關系,其他同學不肯給予幫助,又不愿意主動問老師,長此以往,成績越來越差。最終產生了自卑的心理,惡性循環。
顯然易見,家庭教育現實缺位的結果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家長,他們本身有強烈的想要給予幫助的熱情,奈何受制于現下的市場中的熱門觀念。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社會生活中處于相對隔絕的狀態,很少能夠直接交流家庭教育,同時他們模仿和學習社會市場所傳播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市場所鼓吹的所謂的精英模式往往是站在商家最大獲利的角度產生的,與家長的出發點有根本上的差別。而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家庭教育的革新與根本性發展的需求迫在眉睫。
二、家庭教育的必要改革
教育,歸其本質,是一項大業,具有繼承性和恒定性。簡單來講,教育本身不適合輕易“創新”,因為新花樣的翻轉很有可能會破壞教育本身既定內涵中的繼承性和恒定性。當然,筆者所指出的是大環境下的發展要求,而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不可一概而論。既然此處提出“新”,必然是“隨俗”了。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到了該發生變革的關鍵時刻了。眾所周知,中國的家庭教育市場亂象橫生,泥沙俱下的市場中眾說紛紜,隨著家長需求的迫切提高,改革家庭教育亂流,強調科學性變得必要而緊急。
過度教育是現實中最大的問題,這源于家長的過度恐懼和過度貪婪。實踐案例均顯示出大部分家長身上所存在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他們往往缺乏對自己的孩子的正確認識,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急于尋求心理安慰;二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教育沒有主見,容易受老師或專家意見的過度引領;三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呈現出愛攀比的特性,羨慕“別人家的小孩”。這些顯著的特點往往是使得家庭教育效果流失的最大病因。
案例一:
還有一個月就高考了,周女士為了能夠全力以赴地陪伴兒子高考,便早早就跟單位告假,全心全意服務孩子的高考。在最后沖刺階段,她每天陪孩子學到很晚。有時,她還充當孩子的鬧鐘,到點準時提醒孩子起床復習備考。孩子休息了,可周女士卻睡不踏實,生怕誤了兒子的學業。
個案分析:每到高考前,家長們都會煩躁不安,孩子們的心態倒還穩定,起碼沒有表現出來,但家長大多都會寢食難安,反倒讓孩子也開始變得焦慮起來了。
其實,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真的在乎孩子,就不能把考試成績看得太重。每當孩子考試之前,家長必須放松身心,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努力為孩子創造常態化的環境氛圍。日常的工作照常進行,而不是一切圍著考試轉。這種平常心也會讓孩子受到感染,讓他們沉著冷靜地面對考試。這樣的話,孩子在考場上就會沒有任何包袱,就能正常發揮,考出應有的水準。
案例二:
四年級的小吳同學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性格比較內斂,做事情也沒有恒心。一天,小吳的媽媽王女士幫他添置了一個大一點的書柜,因為課外書籍越來越多,原來的書柜放不下了。小吳的媽媽打算讓孩子放學回家后讓他自己動手組裝書柜,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小吳回到家,聽他媽媽的任務,處于好奇,他欣然地接受了??梢赃^了十分鐘,小吳同學就開始抱怨:“哎,好累呀,組裝的說明圖紙看不懂,螺絲也擰不緊,板材之間的縫隙沒對上下次又得拆掉重裝。哎,我好像什么事兒也弄不好,真是個笨手笨腳的人?!毙情_始自怨自艾,將手中的工具往地上一放,就準備放棄了。這時,小吳的媽媽王女士并沒有批評他、數落他,而是半開玩笑地說:“這么快就放棄了呀,這樣可不好哦。你好不容易發現了正確的安裝方法呢(其實,王女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小吳同學通過自己不斷嘗試,找到正確的安裝方法),再試試吧。你才試了一次,在給自己一次機會唄?!毙且宦?,感覺很有道理,就繼續地安裝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個嶄新漂亮的書柜就呈現在小吳面前了。他高興地喊道:“媽媽,媽媽,我終于組裝好了,你看!”王女士非常高興地看著小吳,說道:“你看,你其實很有能力的,只要下定決心,持之以恒,無論什么困難都會被克服,你說對嗎?”小吳同學笑著點點頭。
從王女士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家長要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也應該不斷地鼓勵,而不是患得患失,甚至數落、嘲笑。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真正的獨立。
家長對于教育子女的不安會直接導致其行為的患得患失,隱匿于教育行為中的這種情緒最終會傳遞到孩子身上。家長將生存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惴惴不安又寄希望于孩子,并以此不斷提高其本身對孩子的期望值,來減少自己本身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這些潛移默化的行為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不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違背了孩子成長的天性。
三、新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生長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廣義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對家長的教育,甚至包括雙親之間、子女與子女之間、子女與祖輩之間相互產生的教育影響。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子女所形成的影響?!边@是“后喻文化”時代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承認家庭互動的關聯性與必要性是開展家庭教育的前提。信息時代網絡崛起,網絡原住民即成長于網絡環境中的孩子們是家長長輩們學習的對象。孩子們樂在其中,而年長者卻力不從心,反之需要求助于孩子們。
時代發展為家庭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與核心理念。脫下家長絕對權威的外衣,與孩子結成成長共同體,這是家庭教育新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實踐指導思想。與此同時,過去對隱形環境的忽視也應該被推上現今的發展舞臺,教育不再僅僅是人與人、一對一之間的顯性關系發展,而是把更多的隱性的“人—物”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納入考慮范疇。單向性的家長教育孩子已經不再適用于如今的社會發展需要,過于追求功利的教育會使家庭教育失去自主性,讓家長失去主動教育孩子的動力,讓孩子缺少獨立自主的意識,從而讓家長和孩子都無法脫離學校教育而開展家庭教育。
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家庭中即可概括為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的總和。家庭教育中的言語教育與非言語教育往往均能作為教育的方式,在實踐中,如果能夠真正適時地將二者合二為一將會在教育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應用空間和更強的滲透性。言傳不如身教,無說教細膩含蓄,會擁有更大的溫暖人心的力量。
四、新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本就沒有任何隸屬關系,它們互相協助、同等重要。這樣可以恢復家庭教育的真相,體現出新家庭教育的主張。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借助新媒體環境的發展媒介。
一是借助網絡平臺,發布更多關于家庭教育的信息,開展更多的便于家長交流的平臺,并適時發展線下活動,幫助更多的家長通過這個渠道在溝通中了解家庭教育。
二是借助信息的傳播平臺,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認識教育的規律。利用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讓更多的家長利用碎片時間更新自己有關家庭教育的認識。
三是建立自評自測平臺,便于更多的家長自主地獲得即時反饋,同時為特殊需求的家長建立起與專家機構的交流平臺,為更多的孩子創造出更大的生活學習空間。
家庭教育是教育合力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如何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并科學踐行家庭教育是實現家庭教育的根本。新家庭教育觀呈現出的是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式思想理念,同時承接著教育的繼承性和恒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