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學教育管理論文在寫作的時候也并非那么容易的,特別是對于很多第一次寫作的作者來說,更是覺得難上加難,所以也感覺的自己在寫作的時候如同亂麻一般,本論文分類為教育管理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中學教育管理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教育管理論文3900字(一):中學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樹立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一個關鍵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在學習的同時進行全面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塑造自身的個性品格。這也就要求中學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文章通過對中學教育管理過程中學生個性意識強、難管理等問題的分析,從教育管理的觀念與形式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完善中學教育,塑造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中學生。
關鍵詞:中學教育學生管理問題與對策
目前,中學生在網絡社會中有較高的參與度,雖然其學習階段處于初中和高中的基礎教育學習階段,但是其成長中的心智與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受到價值傾向的影響。教師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引導力量,其教育與管理水平影響著整個國家與民族的未來,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學生教育與管理中勞力勞心,充分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解決中學生遇到的問題,不斷完善中學教育管理體系,培育全面發展的中學生。
一、中學生個性特點分析
1.自我意識高漲,反抗行為出現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自我意識高度發展的成長期,其渴望擁有自我獨立的情感,并且在社會交往中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學生的智力與思維發展處于一個能夠基本監控并且完成內省式的思維活動期,其思維活動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本我意識、自我意識與超我意識強烈,所以容易在與他人的交流與溝通中產生逆反心理及反抗性行為。所以,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以及周圍學習環境的變化,學生的自我個性意識越發強烈,這對教師的教育與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
2.缺少溝通交流,性格封閉冷漠
在中學學習階段,學生的心理容易發生較大變化,他們可能因為自卑或者其他心理因素逐漸減少與他人的溝通。而且在當今新媒體發展的時代,他們容易被網絡視頻、網絡游戲以及網絡小說等虛擬的社會環境所吸引,從而沉浸于網絡帶來的虛幻滿足之中。同時,學生個人也容易自我封閉,對于周圍環境呈現一種相對冷漠的態度,從而逐漸形成一種“容器人”的生活狀態,也就是其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狀的容器,與其他人的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接觸,難以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有身份差別的教師難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也就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
3.心理上渴望成人,思想認知幼稚
中學生在心理上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渴望自己被當作成年人來對待,但是其心理與個性還處于一種半成熟的狀態。雖然學生對于成人狀態有強烈的追求,但是其思想認識還未真正實現成人化,所以其心理處于一種矛盾糾結的狀態。在這種狀態的影響下,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呈現多種變化,并且其情緒變化不穩定。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心理與情感變化來開展教育與管理工作。
4.學習進取心強,自我約束力弱
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求知欲比較強烈,教師需要在教學管理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鼓勵學生學習新知識,為未來的成長打基礎。但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在思想上還未完全成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中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也較弱,對于學習容易產生拖延、抵觸等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狀態。
二、中學生教育管理對教師的要求
1.關注學生個性差異
基于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諸多個性特點,在教育管理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性作用。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标P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對學生個性特點把握的基礎上,實現針對性教育與管理,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在教學管理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2.平等溝通促成教育管理
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模式基本上是一種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學生對教師無條件服從。這樣的管理模式造就了一批“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學生,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這對于培養素質教育下全面發展的學生具有諸多不利影響。在教學管理中,教師應與學生平等交流,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促成教學與管理的實施。
3.生活化教育塑造學生品格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教育是隨著生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時,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通過生活化的細節來完成學生成長中的階段性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在生活細節中感悟人生真諦,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優秀的個人品格。
三、中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身份使得教育溝通受阻
在教育與管理中,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平等化,但是在學校依舊需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管理模式來完成教育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學教育管理體系中需要樹立一定的權威來保證教學管理的順利進行。另外,學生正處在沖動型情感較為強烈的青春期,在如此模式下,師生身份逐漸被固定化、模式化,從而導致二者之間的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影響教師日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學生自我意識強,難聽取他人意見
在中學教育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于事物的發展變化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與態度。例如,對于傳統文學作品和新媒體短視頻對社會影響方面的態度與看法,學生與教師由于處于不同的生活環境與年代,觀念上產生了不一致與不和諧。同時,學生的自我意識相對較強,教師也很難說服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調動多種因素來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盡可能實現觀點上的統一與和諧,從而為教師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3.教育管理缺乏開放性與包容性
目前的中學教育管理體系主要還是基于應試教育背景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與管理,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影響到未來的中考、高考以及學業水平考試等諸多決定性考試。這使得中學教育管理體系的主要出發點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一切教學管理工作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對學生的個性發揮以及創造性意識的培養也相對欠缺,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也缺乏開放性與包容性,對學生的鼓勵與肯定不夠。這些都使得中學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擾與阻礙。
四、中學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對策分析
1.尊重學生,鼓勵代替訓斥
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中,逐漸促成了教師教學的引導性作用的發揮,教師可以更好地通過其專業能力來敦促學生學習,從而實現中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對于學生的教育與管理,首先,教師需要尊重學生這個獨立的個體,在此基礎上減少對學生的訓斥等消極性評價,用鼓勵與引導贏得學生的信任,從而使得學生在對教師的認同感中產生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從而減少教學管理過程中的阻礙。
2.重視教育管理的溝通過程
在中學的教學管理中,教師需要充分重視溝通過程。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教師需要通過溝通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能力的統一;在生活與情感問題的困擾解決中,教師也需要充當好引導性的角色,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去探索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形式與教育觀念,積極了解目前新時代、新事物的動態變化,以便減少與學生的溝通差異,更好地獲得學生的認可,從而在良性溝通中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
3.言傳身教進行教育管理
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青少年創造力從而推動其從事創造性工作。在教育管理中,最關鍵的便是教師以身作則,在教育中注重言傳身教。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儀表與著裝,注重課堂上語言藝術的運用、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自身的專業學習能力。這些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從而在言傳身教中引導學生自我溝通、自我反省,塑造學生品格,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造力。
4.用實踐教學加強教育管理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觀念,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充分發揚實用主義精神,進行教育引導與管理工作。在中學的教育與管理體系中,更多的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與管理,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管理有所欠缺。這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校內的拔河比賽、五四文藝表演等活動以及校外的義務植樹、清明掃墓、清掃街道積雪等,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與城市建設中,在實踐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凝聚力。
5.教學做合一,創新教育管理
對于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教師需要在生活中應用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給學生知識與專業技能,讓他們能夠學習基礎知識,為將來發展打基礎,同時在實踐鍛煉中塑造個人品格。在這一系列的教育模式下,通過全方面的教育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在教學中完善教學管理,在管理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學習與工作等各方面的問題,使得學生掌握思想道德規范,承擔社會責任,成為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青年。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且此階段的學生的個性化意識較為強烈,需要學校與教師針對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展開教育教學,并且不斷調整自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從而幫助中學生在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擁有足夠的自我發揮空間,在提高個人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水平。
中學教育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中學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化理念探思論文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倡導,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已然成為教學的目標,為了能夠加快目標的實現,需要引入人本化理念,深化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將人本化理念引入中學教育管理中,不僅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學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化理念的意義,并針對人本化理念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引入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措施
中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最關鍵的階段。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教育事業發生了變革,中學教育管理越來越注重人本化理念的引入,這樣不僅能夠對師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保障良好的教學秩序,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思維,促使中學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因此,將人本化理念引入到中學教育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化理念的意義
?。ㄒ唬┯兄诖龠M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師一直按照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對學習產生抵觸的情緒。將人本化理念引入到中學教育管理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有助于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探究,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ǘ┯兄谂囵B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最佳時期,需要教師予以正確的幫助和引導,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將人本化理念引入到中學教育管理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進行知識的講授,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再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ㄈ┯兄趯崿F對教學模式的優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而教師則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將人本化理念引入到中學教育管理中,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對教學模式的優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1]。
二、中學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化理念的措施
?。ㄒ唬┤诵曰O計中學教育管理制度
中學教育管理為了能夠體現人本化思想,在教學管理制度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接納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并促使師生都能夠參與到制度設計中來,這樣能夠充分體現出人本化理念。教職工是開展教育工作的基層人員,與學生有著密切的接觸,也是對學生最了解的人群,所以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教職工的意見,這樣才能夠使制定的制度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從而促進教學更加的規范和科學。不僅如此,還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反饋意見創造有效的途徑,這樣能夠使學校領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進而能夠對教育管理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由此來看,對中學教育管理制度進行人性化設計,不僅能夠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還有助于推動學校更好的發展。
?。ǘ┳鹬貍€體差異,優化管理措施
在中學教育管理中引入人本化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教學目標。但是,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為了能夠落實人本化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僅如此,在對中學教育進行管理時,不能過于嚴格,最好能夠在管理中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這樣有助于促進管理效果的提升,并且能夠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最為密切,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也要以人本化理念作為基礎,不斷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只有保證人本化理念的合理運用,才能夠確保教學水平的提升[3]。
?。ㄈ嫿己玫膸熒P系,開展賞識教育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落實人本化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很多中學生存在自卑心理,會對教師產生畏懼,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如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指導,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能夠提升學習的整體水平。因此,教師要注重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能夠有效落實人本化理念。
結語
綜上所述,將人本化理念引入到中學教育管理中能夠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中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能夠在中學教育管理中落實人本化理念,不僅需要對中學教育管理制度進行人性化設計,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還要積極開展賞識教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人本化理念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